搏浪探路 打造海岛中职教育样板

来源:中国教育报发布时间:2019-09-10阅读量:368


当今中国已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也踏上了新征程。以岛为根、因海而兴,建校20年以来,舟山职业技术学校如一艘风帆满满的航船,在时代的风云际会中始终挺立潮头,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中职名校建设单位。经过两年建设,学校呈现出新的气象,名校特质日益显现。

服务海洋,奋楫扬帆 

先进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

学校以名校建设为契机,坚持立足海岛域情,服务海洋经济,做好海字文章,以“服务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生个性成长需求”为宗旨,以“建成高水平的海岛职业院校”为目标,努力打造高质量海岛职业教育“舟山样板”。

围绕这一创建理念,学校在建设中突出两条主线。一是坚持服务学生。不放弃低分段学生,主动接纳离岛渔民、外来务工、特殊家庭的子女,围绕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推进学生的多元成长,打造舟山经济本土人才的生力军。二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专业及师资、实训基地优势,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军民融合,开展社会培训,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助力舟山经济发展。

聚焦海洋,深耕内涵

“聚力攻坚”培育名校特质

2019年是学校“三名”工程建设的关键时期,学校围绕名校目标,以年度建设任务为基本依据,更新理念,明确方向,精心谋划,深耕厚植,成效显著。

(一)因势而谋,围绕海洋经济构建专业布局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舟山也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良机。学校紧紧把握舟山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服务区域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船舶与海洋平台修造、海洋电子信息技术与自动化、临港先进制造、港口车辆与汽车工程、港口物流与商贸、公共管理与服务等六大专业群。按照舟山工业以智能制造、机器换人为引领的战略转型,开设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3D打印技术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专业;根据浙江(舟山)自由贸易区大宗商品交易需求,设置港口机械操作与维护、现代物流等专业;针对新能源技术应用趋势,开设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适应绿色造船、螺杆制造、海岛民宿、海洋旅游等产业升级,对船舶建造与维修、数控加工、酒店管理、邮轮乘务等传统专业优化升级。

在专业群建设上,学校提出“有机融合,相得益彰”的理念,以提高内涵建设水平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手段,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融入智能技术,重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

在专业群管理上为保障专业的顺畅运行,学校一方面着眼“统”字,强调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打通系部边界,采取学校统管,专业群团队主责、系部实施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着眼“分”字,在培养目标、评价标准等方面共性要求基础上,实施差异化管理,鼓励各专业形成自身特色。

通过建设,专业的海洋海岛特色鲜明,服务海洋经济更加精准、有效。

(二)高端引领整体带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海岛职业教育基础薄弱,尤其缺少专业领军人才。为此,学校以名校建设为契机,在专业领军人物的引进上取得突破。

根据发展规划和名校建设任务,学校引进4名专业建设负责人。这些负责人多是大学教授、学校校长,工作成果丰硕,曾获高等级科研奖项,指导学生竞赛获国家级别奖项,拥有多项专利成果。

两年来,他们在学校规划、专业建设、青年教师培养、学生技能竞赛等方面,发挥了特有作用,工作成效明显。进一步完善“一新四师”工程(一新,青年教师;四师,专业导师、班主任导师、企业导师和思想导师),制定了专业教师技能达标3年行动计划,整体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经过建设,学校拥有浙派名师名校长7名,涌现了一批浙江省名师、名大师,舟山市名师、名大师,以及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技术能手,连续4年在全国“创新杯”说课比赛中获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1人次。

(三)“组合拳”发力,针对海岛特点推进校企合作

海岛企业多为中小微企业,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针对海岛企业的实际情况,学校打出一系列“组合拳”。

牵头成立舟山职业教育集团并当选为理事长单位,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宗旨,促进校企合作。

探索新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一是成立由市教育部门、市港务部门、学校、港口企业组成的港口学院,专门为舟山油料、粮食等港口码头培养人才,为浙江“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二是借助政府部门协调,参与大型工程。渔山岛绿色石化基地是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内容与学校部分专业紧密结合,选派学生参与大型工程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素质和能力,学生的良好表现得到了渔山岛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充分体现了名校建设过程中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的实效和成果。

开展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试点,针对舟山企业现状,学校有计划地推进数控、汽修、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现代学徒制。同时充分发挥技师协会的作用,与港务集团开展紧密的新型学徒制合作办学,形成了一条具有海岛特色的学徒制之路。目前,学校共建成紧密合作企业75家,省级产学研联合体2个,市级产学研联合体3个,获10余项专利。

(四)发挥办学优势,努力提升服务新区社会经济的贡献度

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坚持培养培训并举的理念,在改革创新中不断探索前行,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撑。

作为舟山职教的“龙头”,承担着全市1/2以上的中职生教育,承担着为新区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的重任。

开展社会培训,提供技术服务。学校利用现有资源,开展面向海洋经济的各类专业培训,年培训量保持在1万人以上的规模。特色优势培训项目“渔业安全生产专业培训”,已形成品牌,扩展到宁波区域。偏远小岛内迁,面向剩余劳动力,开展就业培训。

学校成立6支技术服务队,分别在维修电工、机械、船舶修造、汽车维修、海洋电子和电子商务方面开展技术服务,通过服务,一是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二是深入企业了解企业所需,吸取企业所长,提升师生技能水平。两年来,技术服务队的工作受到企业好评,学校师生服务企业和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开展对口支援。与江西省、四川省等4所职校建立合作关系,选派教学名师、专业骨干教师进行交流帮助,大力推进对口帮扶工作,开启东西部教育紧密合作。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与6家驻舟师以上单位进行合作,为部队提供各类技术服务和支持,为现役军人、军嫂和退役士兵开展技能培训和文化素质提升,培训人数300余人。

(五)培育“蓝金领”核心素养,服务学生全面成长

对接“蓝金领”人才培育目标,学校进一步形成了“蓝金领”校本核心素养内涵,即“品德优良、人文扎实、技能精湛、身心健康”的“蓝领”核心素养和“一专多能、创新创造、国际视野、终身学习”的“金领”核心素养,同时将“蓝领”核心素养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将“金领”核心素养作为学校部分人才培养的进阶目标,实现分层化、差异化的职业教育理念。

为了能够让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安心学习,学校探索形成了“资助+育人”的助学模式,成果入围浙江省资助文化品牌“精品项目”,及浙江省资助文化“十佳品牌”候选项目。

探索构建基于中职学情的德育体系。对学生进行分层培养,创新德育方式。把动手能力强、喜欢就业的学生推介给企业,把喜欢创业的学生培养创业,把想升学的学生引向高一级学校,满足企业及社会各阶层对职业教育的高质量需求。推进新课程改革,利用课改平台,开发众多的选修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凝心聚力,成绩斐然

“三名”工程建设交出满意答卷

(一)通过示范校和名校的建设平台,提高了全校教职工的精气神,队伍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全国优秀班主任张赛芬带出了一批德育团队,舟山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袁良红、舟山市劳动模范李定华、钱江杯获得者倪志伟、技能大师徐文权、技能大师王晓波等都带出各自的优秀专业团队,这些团队成员活跃在校园,热心职业教育,在学生人格培养、技能水平、竞赛成绩上不断实现突破。

(二)名校建设推进教学改革,提升了教育质量。学校实现了全国技能竞赛一等奖的突破,连续两年获得全省“面向人人”的测试成绩之冠,教师连续两年获得省创新创业一等奖,学生获得二等奖,连续两年获市学生创新创业二等奖,学生团队还代表浙江省获得全国文明风采展示一等奖。两年来,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07项,获省级以上荣誉6项;教师获省级以上奖项30项,获市级奖项70项。

(三)名校建设使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与日俱增。近两年,学校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全社会对学校的支持力度增加,办学的外部环境得到很大的改观和优化,省市级媒体报道40余次;学校影响力和辐射力增加,越来越多企业和学校希望合作共赢,办学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之路。

20年搏浪探路,从“示范校”建设到“三名”工程建设,年轻的舟山职业技术学校一路奋楫前行,以精彩的育人答卷,充分展现出了自身的价值、潜能和活力,为海岛中职教育的发展树立起一个高质量“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