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学院: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来源:中国教育报发布时间:2018-11-13阅读量:482

近年来,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社会产业需求侧之间存在的错位、“两张皮”等问题引起党和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思考。针对这些问题,地处鲁南一隅的枣庄学院,坚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深入开展综合改革,有效借助国家教育部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提供的资源平台,不断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经验和做法,为新时代地方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宝贵借鉴。

全面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 

新时代、新常态、新技术、新产业、新矛盾、新问题对高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高标准和严要求。枣庄学院紧抓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要机遇,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思路引领下,积极探索“新生态、新大学”的发展格局。

主动对接,打造应用型专业集群。结合鲁南区域支柱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向,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打造产业服务类、教师教育类和文化创意类三大应用型专业集群,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步,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人才需求的对接,提升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改变以往小而全、大而散的离散型“个体户”专业结构布局,彰显专业集群的“大舰效应”和优势。

引企入教,搭建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平台。扎实推进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建设,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凤凰教育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圆通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AI+智慧学习”共建人工智能学院等教育部门7个产教融合促进项目先后落户学校,构建了文理工管完备的产教融合平台。

协同育人,校企开展全过程深度合作。组建枣庄学院合作发展联盟,成立了“枣庄学院理事会”和“专业平台理事会”,校企在“8个共同”的基础上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形成了全过程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

持续优化“123456”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评价等多个要素和环节。经过几年探索,枣庄学院逐渐形成了“123456”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1”即“1个中心”,是指学校所有的教育行为都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即“2个主体”,是指学校、企业双主体办学。建立行业学院,充分整合利用校内资源和企业资源,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实现学科专业对接行业产业、学业课程对接职业岗位、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专业技能对接职业技能,形成了专业、学业、创业、职业和企业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格局。

“3”即“3条主线”,是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贯穿“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知识扎实、职业技能达标”三个核心要素,将思政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

“4”即“4轮驱动”,其一是责任驱动,明确培养新时代应用型人才是高校和企业的共同责任,企业参与到育人过程既是企业社会情怀的体现,也是企业需要承担的一份社会责任;其二是价值驱动,高校旨在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企业则通过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投入和权利、利益分享,实现其经济和社会价值;其三是内涵驱动,校企合作是融合性合作而不是形式上的联合,企业全方位参与育人过程,帮助学校提升育人的质量和水平;其四是愿景驱动,校企合作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动态的、开放的和不断深化的过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合作,高校育人能力得以提升,企业获得发展和壮大。

“5”即“5个定位”,是指枣庄学院聚焦应用型、创新型、区域化、国际化、高质量,坚持扎根鲁南大地办大学,培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实现服务鲁南新旧动能转换战略目标的责任担当,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探索实践双向互动的国际化、高质量发展之路。

“6”即“6个着力”,是指围1个中心和3条主线,抓住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实践平台、就业创业等6个着力点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多元化、动态式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

“123456”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1个中心”“3条主线”“5个定位”明确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2个主体”“4轮驱动”“6个着力”则解决了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枣庄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效初显

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枣庄学院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方面已经迈出重要步伐。国家教育部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认为,枣庄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创新性强,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成就,代表当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成果,具有普遍性意义和推广价值。”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应用型专业体系日渐完备。学校现有57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产业服务类、文化创意类和教师教育类三大应用型专业集群,提高了应用型专业集中度。其中,工学专业17个,占总数的29.8%;理学专业10个,占总数的17.5%;艺术学专业9个,占总数的15.7%;教育学专业6个,占总数的10.5%;文学专业6个,占总数的10.5%;管理学专业5个,占总数的8.7%;经济学专业两个,占总数的3.5%。理工经管艺术和教育六类专业占比达到88.2%,初步建构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相互支撑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

二是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就业率和考研率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两个核心指标,麦可思调查显示,枣庄学院近四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对口率、企业满意度、平均月薪均稳步提升,并高于其他非“211”本科院校2—3个百分点。其中,校企合作专业(方向)整体就业率明显高于母专业。考研录取率每年都在35%左右,2018届校企合作专业的网络工程专业50名学生,35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成效。

三是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高。近3年来,枣庄学院共获批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14项,获资助经费214万元;在各类大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中,共获得国际级奖励5项、国家级别奖励246项、省部级奖励557项。在近三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了2银4铜的好成绩,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毕业生中涌现了山东贝沃公司创始人王德凯、蕴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杜现强、山东创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金波等创业典范,而且实现了“一人创业,带动一方”的倍增效应。

四是国际化之路初现端倪。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南非中国文化和国际教育交流中心表达合作意愿,并签署长期合作协议,每年派出具备大专学历的50—100名学生,来学校参加为期1年的学习培训和专业实习,并取得本校出具的培训证书。目前,首批50名南非学生正在学校学习和培训。2018年10月,机械类国际合作办学完成招生,目前50名孟加拉籍学历留学生已到校报到。通过双向交流,打造了枣庄学院国际化办学崭新路径。

五是“五位一体”的校企合作专业绩效评价体系基本形成。受山东省物价部门、山东省教育部门财务机构委托,枣庄学院起草了一个以“目标主导、全程监控”为内核的校企合作专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共有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53个观测点。这一体系坚持导向性、多样性、发展性、客观性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5个原则,突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鼓励各学院办学自主权和各专业特色发展,侧重内涵提升和长效机制建设,强调以材料和数据为依据,兼顾对数据的定量分析和专家的定性判断。 

六是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显现。枣庄学院多次应邀参加国家教育部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合作企业主办的产教融合发展论坛,对学校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经验进行分享。近年来,省内外百余所院校先后来校学习交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经验。学校连续3年获得“山东省企校合作人才培养先进单位”称号,连续两年获得“山东最具办学特色本科院校”称号。在2017年底开展的山东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枣庄学院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荣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