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育人模式 锻造大国工匠

来源:中国教育报发布时间:2018-04-23阅读量:532

  近年来,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将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作为追求目标,紧盯交通强国建设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不断改善学术研究条件,使师资队伍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质的提升。“服务智慧建造,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重大项目引领,对接德国标准,汽车维修人才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两项研究荣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学校顺利入选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和陕西省“一流学院”建设单位,标志着学校成功跻身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先进行列。

  服务智慧建造,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成效显著

  建筑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 面对日益严格的节能环保要求,用绿色高效的智慧建造技术替代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建筑技术已经刻不容缓。但是,与智慧建造倡导数字化设计、标准化生产、信息化施工、精细化管理要求相比,国内高职建工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理念陈旧、模式落后、方法匮乏等问题,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建筑行业发展实际需求。

  针对这一现实问题,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智慧建造为出发点,准确把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服务产业需求的发展方向,运用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理论方法,研发了全方位服务智慧建造设计、生产、施工、管理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以深化产教融合为切入点,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为着力点,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落脚点,开展服务智慧建造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先后完成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预警机制”“能力本位模式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经济新常态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一系列教研教改重大课题,创新了该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历经10余年探索,编制、优化4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版,课程标准120余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取得专利8项,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次。研究成果引领了全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丰富了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理论,形成了契合需求、特色鲜明、科学高效、适应面广的4443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经验和研究成果被省内外示范、骨干院校借鉴。

  一、开创性解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中突出问题,方法科学有效

  1.解决人才培养目标与智慧建造发展方向契合度不高的问题。针对智慧建造中数字化设计、标准化生产、信息化施工、精细化管理发展方向,采取“需求牵引—深度调研—精准分析—科学论证—聚焦目标”的多层级、多维度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方法,聚类提出契合智慧建造多阶段、多专业、多岗位需求的专业(群)知识、能力和素养目标体系。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核心,先后开设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造价专业、建筑工程技术(IC)专业并形成专业群,契合了智慧建造发展需求。

  2.解决专业课程设置与智慧建造技术技能对接不到位的问题。针对智慧建造技术不断更新的发展需求,学校基于CBE模式、OBE模式、CDIO等理论基础,采取了“解构学科体系—分析建造过程—提炼典型任务—开发学习领域—重构课程群类”的课程开发流程,开发了专业公共基础课程群、专业技能形成课程群、专业技能拓展课程群、专业素质提升课程群共计122门,编著出版了一套16种智慧建造系列教材,建成4门精品课程,开发28个微课资源。4大课程群形成逻辑关系清晰、优化组合能力强的专业教学模块,支撑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无缝对接智慧建造的需求。

  3.解决教学实施与智慧建造过程需求结合度不紧密的问题。针对智慧建造设计、生产、施工、管理等阶段性和全寿命周期的工作需求特点,研发了“序化建造过程—梳理教学难点—融合产教特点—理顺教学组织—优化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实施方法。学校先后与58家企业建立了紧密型校企合作育人基地,有效地解决了实践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与广联达西安科技公司联合投资658万元建成了功能设施齐备的BIM仿真教学平台,实现高效仿真的信息化教学运行过程。学校大力开展教学名师进企业、企业精英进课堂的双元教学组织模式,有效解决了教学实施与智慧建造需求结合度不紧密的问题。

  4.解决教学运行机制响应智慧建造动态需求不协同的问题。针对智慧建造技术革新的动态发展需求,学校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出发点,拓展学生参与技术服务的渠道,采取“对接企业技术需求—生成技术服务项目—师生共同参与研发—锤炼学生技术技能—助力企业技术革新”的方法,实现学生技能培养与智慧建造自适应动态响应。校校、校企、校地、校所联合创建的“专业方向优化、课程内容更新、育人过程协同”3项机制,有效解决了教学运行机制滞后于智慧建造动态发展的问题。

  二、创新性形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4443人才培养新模式,服务智慧建造

  1.契合智慧建造发展方向,丰富“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新内涵。学校提出了“大专业、小方向、多维度”契合智慧建造发展方向的人才培养新举措,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与智慧建造方向同轨并行发展,形成了具有耦合功能的“产业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交互系统;创立了“专业内部跨岗位复合育人,专业之间跨方向协同育人”思路方法,形成有机契合智慧建造设计、生产、施工、管理“四位一体”需求的知识、能力、素养目标体系,突出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效丰富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2.构建智慧建造课程群,优化双主体双环境育人新方法。学校运用CBE模式、OBE模式、CDIO等理论,开发了能够重塑知识结构、锤炼技术技能、升华职业素养的4大课程群,并针对不同课程特点,提出理实一体、工学交替、校企合作、项目推动的校企双主体双环境课程教学组织实施新方法,凸显了“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特色。率先系统化地利用BIM技术仿真平台进行信息化教学,编写出版了“纸制+电子+信息化”智慧建造系列教材,开放了精品在线课程资源。通过双主体双环境育人新方法,培育品德高尚、技能精湛、善于创新的智慧建造工匠。

  3.响应智慧建造动态需求,创新人才培养过程新机制。学校在长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努力探索适应智慧建造需求的“专业方向优化、课程内容更新、育人过程协同”机制。注重发挥“学校+专业师资团队+企业+同行专家+毕业生”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广聚智慧建造人才需求、技术发展信息,率先建立持续优化专业方向的新机制;发挥学校良好的交通建设行业背景优势,深度挖掘产教融合信息和企业技术研发源,形成技术创新要素反哺课程教学内容的新机制;发挥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合作的利益共同体优势,建立服务智慧建造的协同育人新机制。

  三、创造性推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成果应用,引领示范效果好

  1.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经过11年创新与实践,该专业群累计培养建筑工程类技术技能人才2168名,学生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国家级别和省级奖5项,行业技能竞赛获奖12项,学生实践技能明显提高。近5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就业对口率保持在93%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遥遥领先。毕业生就业成为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大型建筑企业技术人员、重庆交通大学等高校的专任教师、政府建设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也有自主创业的典范。其中,2010届毕业生向少辉被评为“陕西省能工巧匠”并入选第五届高校毕业生建功立业先进人物,2015届毕业生李国强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和“中原青年工匠”称号。

  2.学校专业建设取得新成果。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先后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教育部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和陕西省“一流专业”培育项目。以该专业为核心,辐射带动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IC)、建筑工程造价等3个专业协同发展,示范引领了全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制定,尤其是带动了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使之与专业课程教学产生良性互动。

  3.行业引领作用凸显。职教专家马树超教授称赞该成果为“职业教育实践领域的新探索”。学校受邀在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进行广泛交流,深受同行好评;编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被省内外18家高职院校借鉴;智慧建造16门主干课程校本教材在省内外建筑行业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开出版后,获得了国内知名专家和教学一线师生的普遍赞誉。其中,省级优秀教材《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3所院校广泛使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4.研究成果社会影响效应反响良好。学校与广联达公司合作建成了西北之首、国内领先的BIM培训基地,与陕西建工集团等58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技术研发合作关系和人才共育机制。近年来,学校又开展工匠精神研究,丰富教学资源,《中国教育报》《中国交通报》《陕西日报》等主流媒体对学校“产教融合育英才”等进行了专题报道,行业专家和用人单位评价该成果“促进了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对‘学校+行业+企业’共育人才的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大项目引领,对接德国标准,汽车技术服务人才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探索成果丰硕

  2011年初,国家教育部门和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及奔驰、奥迪、保时捷、大众、宝马五大汽车制造企业共同发起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合作项目(SGAVE)。经过严格遴选,全国范围内确定了25所高职院校承担试点工作,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西北地区首家入选的高职院校。学校按照“项目引领—研究先行—夯实基础—构筑高地—培育高峰”的思路,创造了重大项目引领、中德政府部门主导、行业协会指导、全球汽车名企与国内示范院校紧密合作,共同具有培育国际水平的汽车技术服务人才的新模式,开创了汽车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国际合作培养新范例。

  一、持续推进校企合作纵深发展,实现了汽车技术服务人才“品牌冠名培养—订单定向培养—现代学徒制培养”三次革新

  1.率先开展校企共建实训中心,实现品牌冠名培养模式革新。针对学生就业率不高、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问题,2004年学校在国内率先实施了引汽车名企进校园共建实训中心计划,组建了丰田T-TEP班、中冀斯巴鲁项目班等品牌冠名班,校内教师按照企业标准培养冠名班学生,冠名班学生毕业后由企业直接安排工作,实现了真正的“零距离”上岗。品牌冠名培养模式的革新之举,得到了国内汽车行业和社会的一致认可,该教学成果荣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率先开展校企双向介入,实现订单定向培养模式革新。针对品牌冠名培养模式中企业主导人才培养、学校介入合作不深的问题,2011年学校开始引进上汽大众SCEP、长安福特STWP等具有“造血功能”的订单定向培养合作项目,一方面学校和企业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订单定向班学生实习与考核;另一方面获得品牌认证的学校教师承担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与认证考核。订单定向培养模式的革新之举,开创了学校教育质量、企业人才效益、教师教学水平、员工业务能力、学生技能储备全面提升的多赢局面,该教学成果荣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3.率先开展政行校企多元合作,实现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革新。针对两次革新后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与长远发展能力融合不够深入的问题,2013年学校开始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育平台搭建、教学标准开发、长效机制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断推向深入,该教学成果荣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二、持续推进研究成果实践,建设“模式+平台+标准+机制”的现代学徒制“四环联动”培养体系

  1.创建高素质汽车技术服务人才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校企双方签订协议明确育人职责分工,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搭建“双育人”主体。企业主导学生选拔,入选学生签署“三方协议”成为企业“准员工”,享受企业提供的奖学金,实现招生招工一体化。校企双方制定工学交替实施方案和参观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计划,通过“项目说明会”“人才双选会”“教师指导实习”等环节搭建沟通途径,确保工学交替顺利实施。通过“教师企业实践锻炼”“教师接受厂家培训”“企业师傅接受考官培训”“企业师傅参加学生校内考核”等环节加强“教师与师傅”“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交流,实现教师—师傅双身份。持续开发校企合作项目学生考核方案,科学设计考试流程及相关环节,确保学生评价体系客观全面。

  2.搭建国际视野、多元合作的汽车技术服务人才培育平台。教育部门、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五大汽车厂商共同成立指导委员会,按照规划层、指导层与执行层三级模式实施项目管理;设计了包括教学计划的开发与调整、学校教师资格培训等10个工作包,由各参与方承担相应任务,形成了职责清晰、分工明确、执行效率高的项目组织架构,建立了由政府(国家教育部门、交通运输部门、德国GIZ)、行业(德国手工业协会、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交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企业(德国五大汽车制造企业及其经销店)、学校(试点院校)多元合作的人才培育平台。

  3.开发对接“德国标准”的汽车技术服务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标准。学校对接德国汽车技术服务标准,构建了8个学习领域、43个学习情境和121个学习任务的汽车技术服务课程体系与教学标准。在8个学习领域中,增设了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和沟通交流领域,以满足汽车技术的更新发展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需求。以客户委托的方式导入学习任务,实施“任务引领、工单引导、问题导向”的行动导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将“切西瓜”(模块拼接)的传统教学内容设计,转换为“剥洋葱”(由外围到核心)的现代教学内容设计,实现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反复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螺旋式”提升。

  4.创新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学校紧紧抓住“人才资源培养输送”与“企业技术培训服务”两条主线,按照“总体规划、各司其职、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与企业签订合同,规范合作关系、明确双方责任、权利与义务,推行“市场化的项目运作模式”。每年由项目指导委员会、五大汽车制造企业、院校审核员随机组成联合评估小组,对院校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实现了项目运行质量不断提升。

  三、持续推进成果校内外应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社会服务质量显著提升

  1.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校汽车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到99.2%,学生获得国赛一等奖2项、省赛一等奖20项,数量质量均位居陕西省首位。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刘云海获得陕西省仅有的创新创业全国总决赛金奖,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赵宏军被中央电视台《我爱发明》节目专题报道,其发明成果在西北地区广泛应用。学校为知名汽车服务企业培育1200名技术人才,众多毕业生成为“金牌技师”“技术专家”。西安保时捷中心服务经理胡喜峰评价毕业生“适应岗位快,发展后劲足”。

  2.专业建设成果丰硕。成果应用助推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等2个专业入围国家骨干专业建设和省“一流专业”建设;行动导向教学引领学校3批、126门专业核心课程成功开展项目化改革实践;现代学徒制模式推广至学校5个轨道交通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涵盖学校42个专业,带动了学校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使7000余名学生受益。

  3.教师职业能力全面提高。学校汽车专业2名教师获交通部门“吴福—振华教学名师奖”,4名教师获评“陕西省教学名师(师德先进个人)”,28名教师成为“汽车品牌认证培训师”;12部校企合作教材出版,其中2部入选“全国规划教材”、6部获得“陕西省高校优秀教材奖”;近5年汽车专业教师发表论文30余篇,总下载引用4000余次,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奖3项和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科研成果奖2项。

  4.社会服务显著增强。学校与企业携手建成西北首家上汽大众实训中心,获赠车辆设备价值600余万元,面向全国职业学校和汽车经销店开展技术培训和专业建设指导,累计完成职业技能鉴定6000余人次,获得汽车品牌“优秀合作中心”称号15次。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德国世界报》等国内外知名媒体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报道,《陕西日报》以“现代学徒制助推产教融合”为题作了专题报道,《西安晚报》刊文称赞该成果为“校企合作抢出新模式”。2017年5月,国家教学督查组现场察看了学校SGAVE项目学生在西安利之星汽车有限公司实习情况后,称赞该项目是“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的典范”。项目成果被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内30多所高职、中职院校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