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双创型工匠人才培育创新

来源:中国教育报发布时间:2018-04-12阅读量:521

       重拾“工匠精神”并不是历史的偶然际遇,而是现实的必然抉择。在当前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驱动等战略背景下,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双创人才”更为时代所急需。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贡献最直接,“双创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校之一——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立足时代新发展需求,创新提出“物联网+教育”的新理念,树立双创型智慧工匠能力教育典范,将工匠精神引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并贯穿于“双创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政、校、企、行四方联动培育的体制机制,厚植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的制度和文化土壤,积极探索“物联网+”双创型智慧工匠培养模式,实施“匠心”教学工程,对推动广西职业教育具有突出贡献。

“物联网+”多模教学跨界应用

      “物联网+”教育:在专业与课程中嵌入万物互联、人工智能、数字导航、大数据、信息感知等物联网跨界思维,形成交叉学科与知识体系,不仅在教学手段中嵌入物联网技术,更重要的是利用信息感知与交互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与社会和产业需求实时接轨,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推动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实践创新。

      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是物联网的三个显著特点。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从2010年物联网兴起即开始研究物联网与教学改革的融合发展。2011年教育部门“全国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认证项目实训基地”在学院落成,以物联网技术为改革核心的自治区教学改革项目立项;2012年学院以“学校+集团企业+物联网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体进行产教融合实践;2013年取得了阶段性教学成果,获“十一五”广西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4年项目组所在团队成为广西高等教育高水平创新团队;2017年获广西职业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教学改革综合应用CBE(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感知教学、分层多模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和手段,结合“物联网+”技术特点,依托林兴志教授负责的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建立了“智慧工匠实验室”,自行研发软件工程实训教学平台、创新创业教学平台等“物联网+”教学工具,融合“互联网+”跨界思维,提升教学技术水平的同时提供了良好的在线教学环境。

双创教育理念嵌入式创新发展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率先提出了“物联网+”多模课程教学理念,将物联网跨界思维嵌入到专业与课程中,以教师创新、学生创业为核心,创造性提出“科研—教学—实践”三维立体式教师创新内涵,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开放式环节的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成型的创新点帮助其形成创新成果。

      学院的大学生创业园成为广西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师生共同成立的感知创新工作室成为广西共青团组织首批“青年益工社”。与国内多个创业基地合作,成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室、创业公司、电子商务团队等。双创教育理念的嵌入促进了“教师、学生”双主体的发展,师生双创教学获奖成果丰硕,获得“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三等奖等国家奖项2项、2017创客中国100强、“创青春”广西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一等奖3项和其他等级奖项共30多项。参加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等全国性和广西各级各类比赛取得奖励70多项。

“1233”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学院创造性地提出了“1233”型“物联网+”双创型智慧工匠人才培养模式:以“物联网+”双创能力本位培养为核心,教师工匠和学生工匠为双主体,“科研—教学—生产”产教融合三主线并行,“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能力培养”三段式工匠铸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该体系下,实施“匠心”教学工程,学校课堂教学是一元主体,大学生创业园等实体创业平台与创新创业网上虚拟平台相结合形成了企业、学生创业园、创客城与创客空间、工作室等多模空间,以企业实际生产驱动教学与科研,以市场的真实需求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思路,最终实现教师创新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及复合应用型学生人才的培养。学院有效推进了中关村软件园校企合作专业、“双证班”教育教学等共建项目。建立《物联网应用技术》(2+1订单班)等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了一大批在校学生,实现了“物联网+”人才培养新突破。

教学科研两相长 服务地方促发展

      依托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学院以社会化与企业生产需求结合科技攻关,建立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从而实现成果转化收益、人才培养成果、教学成果创新、学术水平提升,创造校企协同创新的真正价值。学院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与校外实训基地合作整合优质教育资源,采用订单式培养。

      围绕物联网感知教学相关专业与课程,学院重点建设了全国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全国农村信息化专业人才实训基地、信息安全产学研基地、广西船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人才基地与研究中心,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共建了电子技术实验室。同时与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四位一体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取得了专利26项、软件著作权69项、工业新产品12项、“国内领先水平”项目成果5项、广西科技进步奖获奖三等奖2项等一大批创新实践成果。成果实践成效显著,对“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的支柱产业——糖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了“珠江—西江经济带”的战略地位。

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优化升级

      学院在搭建多层次、多类型培养平台的基础上更新了管理机制,也明晰了校企合作的责权利,使教学管理优化升级。为实现实践过程的监控常态化和动态化,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效评价学生的双创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创新了传统的评价模式,提出多主体多层评价模式,使教学评价优化升级。

      多元化评价主体中,教师与学生既是评价的主体又是评价的对象,整个课程评价的基础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感知和评价,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侧重点,全面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企业则侧重于对教学内容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进行评价。以学生学习评价为基准的综合评价模型实现了评价主体、标准以及方式的多元化,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能力的培养,同时为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提供客观的依据,充分发挥教学质量评价的调控与导向功能。

教学成果的创新转换

      “物联网+”双创型智慧工匠能力的培养,解决了物联网环境下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发掘不足和教师自身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问题,有效地衔接了双创教学体系与社会实际需要。成果注重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能够为行业产业输送职业技能匹配的合格人才,满足各企事业单位人才的需求。教学项目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解决各企业、组织、机构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双创型人才培养在全国推广效果突出,在广西主要高职院校和省外多所高职院校进行了交流和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学平台”成为全息教学平台,在国内率先实现WEB网站、手机APP、微信网站等全息教学创新创业模式,潘翔高级工程师带领团队获得第十六届广西高校教育教学软件应用大赛一等奖,学生、创业者与企业工程师均能从中受益,成为创新创业教学的有力工具。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作为“双创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之一,经过不断探索,建立了“物联网+”专业集群与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理论和教学实践成果、“物联网+”双创协同创新成果、师生高水平双创教学获奖成果等非常丰硕。教学成果能够转化为理论、教材和教学方法,具有可复制性和推广性,对同类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