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展,推动教育走进新时代——十九大代表议报告谈体会

来源:中国教育报发布时间:2017-10-31阅读量:1571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掷地有声的话语,强力拨动着来自教育系统十九大代表的心弦。

    回望我们党走过的历程,当党的十四大报告首次将“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以党和国家意志的形式清晰表达之时,可能并未有人想见,20多年后的今天,伴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高位推进,我国教育发展水平昂首步入世界中上行列。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一次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位,高位推进,以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坚毅与果敢,强力引领着中国教育事业大踏步走进新时代。

    教育强国驱动优先发展战略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体现的是在国家建设实践中对教育基础作用的深刻认识。”十九大代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冯培清晰地记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谈到人民期盼时,习近平提到10个“更”,第一个就是“更好的教育”;在“7·26”讲话中提到8个“更”,第一个还是“更好的教育”。

    “时隔5年,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正是回应了广大人民的期待,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冯培说。

    20153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时指出:“中国一直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在教育优先发展这一战略部署上,理念和实践完美统一。统计显示,仅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年8月底,习近平同志主持的38次中央深改小组会议,便审议了十几个涉及教育改革的文件和方案,直指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发力精准、影响深远。坚持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出发,在对我国教育事业历史方位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成功将教育优先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十九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左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十九大报告将教育作为民生之首,特别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个定位是非常高的。没有这个基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便没有了基础。”

    左敏也在思考,为什么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我们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原因就在于经济下行的表象下是我们经济发展动力发生的深刻转变,从依靠投入到依靠创新,而创新的源泉和燃点就在科技、在教育。”左敏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重视新旧动能的转换、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发展。反过来说,如果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都是没有基础的。”

    2010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在世界舆论的视野中,中国正式站上了“10万亿美元经济体的新台阶”。今年9月,教育部举行“从数据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5年保持在4%以上,中国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

    “教育发展有强烈的先导性作用,教育优先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为今天服务,更是在培育未来。”十九大代表、东北大学党委书记熊晓梅说。

    冯培坦言,教育事业和其他行业、产业最大的不同在于教育事业的“产品”是人,而人的全面发展恰恰是整个社会发展最本质、最基础的部分,需要通过各级各类教育来完成。“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

    新时代赋予优先发展新内涵

    “教育发展到目前阶段,在时代变化的过程中,从生产力的角度讲,教育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新时代教育优先发展的新内涵。”左敏认为,从过去以保障教育投入为主的优先发展,到新的阶段更加强调以满足需求、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基本要求的优先发展战略,解决好教育的公平、均衡和质量问题是核心,要用机制保证政策的有效性。

    教育优先发展的前瞻性特征,决定了其内涵必然随着社会的前进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发展。

    冯培注意到,俄罗斯《独立报》1017日刊发的一篇题为《中国人变得比俄罗斯人更富有》的文章称,2012年至2016年的5年里,在反映食品开支在整个消费结构占比的恩格尔系数这一指标上,中国从33%降至30.1%,已接近富裕国家20%30%的标准,而俄罗斯该指标则从28.1%增至32.3%

    “中国人在食品消费占比的降低反映出国民需求的深层次变化,即从最基本的温饱向更高层次的教育、文化等方面转变。”冯培说,这种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教育优先发展内涵和外延的变化,这里面既反映了终身学习逐渐成为国民的一种普遍状态,也反映了教育供给方式的日趋多元化。在这种新需求、新版图之下,优先发展的内涵便不仅是优先扩大教育规模,而是包含了优先提高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新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扩大教育规模,保障公民享有更多受教育机会,成为教育优先发展的主基调。截至2016年底,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教育规模,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接近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

    左敏认为,我们谈教育优先发展,一定要把这一国家战略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势中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把教育当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就是教育优先发展最大的外延,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求上去找教育优先发展的支点,聚焦教育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产出的成果和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可以说,离开这个视角,教育优先发展达不到我们的终极目标。”

    新期待引领优先发展新实践

    “教育优先发展,关键要体现在行动中,光有理念,没有行动,行不通。”十九大代表、山西大学党委书记师帅坦言,如果地方只重经济效益、只重产值,就算不上真正优先发展教育,过去因为认识偏差产生的短视政绩观在一些地方并不鲜见。但在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部署强力推动下,教育成为越来越多政府优先发展的“政绩工程”,更成了老百姓的“幸福工程”。

    在政府支持教育方面,师帅感受最真切。山西大学要建设新校区,山西省委、省政府一下子拿出将近2000亩建设用地。“省长说过,支持山西大学不需要理由,现在支持山西大学和太原理工大学率先发展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下,政府给了学校这么好的条件、这么宽松的环境,学校有什么理由不下大力气加快发展?”师帅感受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也对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受知识经济时代的感召,着眼于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领域,步入优先规划、优先投资、优先保障和优先发展的新时代。

    左敏以山东省委、省政府下决心解决教育“大班额”问题为例介绍说,面对这一老大难问题,2015年,山东省经过深入调研后,抓住学校建设“人、地、钱”三要素,强化政策支持,创新工作机制,总投入1220.17亿元,建设中小学2963所,新增253万个学位,用两年时间基本解决了“大班额”问题。在创新机制解决“大班额”问题的过程中,山东还新增了10万个教师编制,新增学校建设用地指标2万亩,投入1220亿元。

    “新增的10万个教师编制从哪儿来?山东通过建立中小学教师临时周转编制专户,对满编超编的中小学确需补充专任教师的,使用临时专户编制予以补充。”左敏说,教育优先发展最关键的着力点,是要构建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治理体系,实现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水平要适应新时代,也要适应新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解决不充分带来的总量问题和不平衡带来的结构问题,真正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决策落到实处,实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