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力

来源:中国教育报发布时间:2017-08-20阅读量:543

关注教师个性成为培育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内生力的基点。

         学校特色引领着教师的个性发展,而教师的个性发展又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建设。

         人本化的管理方式就是要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旨归。

         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在一些基础较好的县域,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迈向了更高水平的优质均衡行列。20174月,教育部印发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为下一阶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这一价值取向的调整标志着义务教育的发展方式从外延式迈向了内涵式。究其本质,外延式发展重在“量”的扩张,而内涵式发展重在“质”的提升。以内涵发展方式为主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以基本均衡的发展为基础,其焦点在于“优质”,即教育质量的提升。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其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教师专业发展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关注点。在以外延发展为主的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是师资的均衡配置。这种依靠外部行政力量的输入方式,在提升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水平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阶段,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将视野从学校外部转向内部,提倡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力图实现由外部“输血”向自身“造血”的转变,从根本上提升教育质量。对于教师而言,充分调动教师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提升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水平,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培育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生力,需要教师个体、学校和管理制度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

         个性的充盈

         内生力培育的基点

         作为教师职业共性和自我个性的双重统一,教师个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义。作为一种自在的存在,教师个性是教师作为一个独立性个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本然体现。同时,浸润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教师个性,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形成。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

         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阶段,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国家到地方都形成了较为完备和规范化的制度体系。但是,这种外控式的路径主要是将教师置于同一制度框架内,专注于实现教师职责的工具性。这种方式在提升教师队伍整体专业素质、专业态度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个性的存在,造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同质化趋向。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将发展的驱动力由外控式转向内驱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体主动性,实现教师个体的自我完善与自主发展。

         个性作为个体发展根源的“机灵点”,是人自身主体性发挥的基础和出发点。而那些脱离鲜活个性的发展,忽视了个体独特性这一客观存在。因此,关注教师个性成为培育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内生力的基点。要想实现个性的充盈,教师个体要在理念上实现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觉醒。

         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教师受特定社会要求的限定,履行特定的社会职责。但与此同时,教师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具有生命体所具有的独特性、唯一性和自主性。因此,教师是外在社会职业价值与个体生命价值的有机统一。而生命体的属性是教师的首要属性,即教师首先是人。这就内在地规定了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作为“教书匠”的工具价值倾向,唤醒生命主体意识,凸显自身能力、需求、教学风格的个性特质,从而形成具有个性化的生存方式和教学风格,完成个体生命的成长与发展。

         在这种生命价值的历练与提升中,教师获得自身专业发展的自主权,个人的尊严、认知和情感获得了释放和尊重。教师可以依据自我的能力和需要对教育教学赋予个性化的理解和实践,从而使得教师专业发展充溢着灵动的思想,彰显着个体化魅力。

         校本研训

         内生力培育的实践场域

         校本研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基本路径,是基于学校真实教育教学情境的研究和培训。教师通过学校情境的在场,思考、探索和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经过自我反思形成“实践的智慧”,形成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内生力,从而推动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发展。这种源自学校实践的研训方式,立足于学校教学的情境性和不确定性,对教师个体专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实践框架。

         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阶段,校本研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教师作为校本课程的研发者和创造者,开启了从“教书匠”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阶段,内涵发展的方式要求学校要找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标准和模式,以自身优势为依托,实现特色学校的创建。

         教师作为学校的中坚力量,其专业发展与学校特色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对于教师个体而言,自我个性的发展,专业发展意识的觉醒和主动性的发挥,都是以学校特色为既定目标。可以说,学校特色引领着教师的个性发展,而教师的个性发展又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建设。

         校本研训作为学校特色的集中体现,激发了内蕴于教师自身的独特性,激发了教师的主动性,实现了教师的自我创生和自我超越,也为学校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师资源。因此,蕴涵学校特色的校本研训就成为教师个体自主发展内生力培育的主要实践场域。

         校本课程作为激发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开发教师创造潜能的重要媒介,是教师主体性张扬的集中体现。以校本课程为核心所开展的各种研训活动,也是教师个性与学校特色磨合、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个体以学校特色为指引,在课程开发、研制和教学等诸多环节中,将自己的信念、价值和经验融入其中,在体验具体教育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架构起个体的风格、特征,形成属于教师个体的个性化知识。与此同时,针对教学实践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教师个体不断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从而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实践智慧,推动个体的专业化发展。

         以校本研训为实践场域,教师个体与个体之间形成了专业发展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位教师都主动参与,深度交流,以学校特色为专业化发展的共同目标,充分发挥自身个性特征,有效地推动着教师的个体专业化进程。

         人本化管理

         内生力培育的制度保障

         当前,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作为主管单位,将教师专业发展置于统一的行政管理框架之中。如果教师作为生命主体的个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主动性无法实现充分的发挥,那么教师个体专业就难以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

         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多关注的是主体主动性的发挥,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参与式发展。这种发展方式内在地规定了,对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要实行人本化的管理方式,从而为教师个性充分发挥提供制度保障。究其本质,人本化的管理方式就是要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旨归,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人格和个性特征,发挥教师发展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可以说,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赋权”制度保障。这种管理制度为教师主动性的发挥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的发展空间,教师的生命价值得以尊重,个性得以彰显,创造性得以实现。

         教师自我专业特色的个性化发展不仅是自身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教师、学校和管理部门都应共同努力,实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从而有效推动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