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校本教研的原始问题

来源:中国教育报发布时间:2017-06-07阅读量:649

    校本教研是整个教研层级中的重要一环,扎根课堂、直面教学,它是提升教师学科专业水平、课堂教学能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条有效路径。

    但是,我们经调查、梳理后发现,学校、教师在做教研时遇到了一些困惑,如:怎样获得教研主题(问题)、怎样设计教研计划或方案,怎样使教师都“研”起来,怎样总结教研经验等。这些教研困惑的破解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那么,怎样破解这些教研困惑呢?

    如何获得教研主题?

    我们问教师:你有什么教学问题?答:说不上来;再问:你们教研组本学期的教研主题是什么?答:不是很清楚。校本教研主题不明确、不具体,这样的问题不是个别现象。

    解决学科教学问题,是校本教研的首要任务,也是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需求、动力所在。缺乏(教学)问题意识,没有明确、具体、有针对性的教研主题或问题,对提高教研质量来说是一个致命伤。那么,怎样获得教研主题,教学问题究竟从哪里来?

    一是通过收集、聚焦问题获得教研主题。教研组长(或主持人)要做个有心人,在平时听课(如对学科教师进行全员听课)时,将所发现的大大小小的教学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将问题进行整理、分类,聚焦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如果觉得问题还不是很明确,说明需要进一步聚焦,使教研主题更具体、更明确。

    二是把“要求”“道理”变成教研主题。如将课程标准中的一些目标要求、规范变为教研主题,通过教研活动让教师体验。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那么,如何落实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就可作为教研活动的主题,并结合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研究,让教师们谈切身经历、感受、体验,并获得一些落实这些要求、道理的方法和策略。当然,也可以移植、借鉴一些教研主题。

    三是从课堂现场中生成教研问题。教师在观课时要做个有心人,将认为上课老师需要改进的地方记录下来,整理后用大字写在卡片上;并在课后的研讨活动中,把它们贴在黑板上,然后进行投票,得票数多者,就可以作为本次教研活动研究的教学主题;接下来,教研组教师再围绕一两个教学问题开展深入讨论,并找到改进那些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策略。

    有了教研问题或主题,主持人就可以开始设计教研方案了。一个教研计划(方案)一般需包含研究缘由、主题及内容、研究范式及目的、课题内容、教研流程及日程安排等要素。其中,教研活动流程必须精心设计,以规划好一次主题教研活动的基本线路图。

    如何让教师“研”起来?

    教研组长确定教研主题或问题、设计教研计划,那么其他教师做什么?调研、访谈中,教师说:大家就是听听课、评评课而已(意为不知道做什么)。怎样让全体教师“研”起来?

    有了教研主题后,主持人还应紧接着对教研主题进行“切片”,例如:将教研主题“学生探究学习中教师引导行为的研究”切片成:教师设计怎样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动力(情境引导);教师组织、选择怎样的学科内容,以何种方式、什么时机呈现学习内容(内容引导);教师在什么时候、提出哪些关键问题加以引导(问题引导)等。然后,主持人就可将这些研究内容作为课堂观察“点”并以此制成课堂观察量表;再将这些观察任务分派给教研组老师,让大家带着任务听课、记录,为课后研讨、交流提供实证。

    课后研讨时,主持人可以让教师围绕自己的课堂观察任务进行交流。如果教师缺乏交流习惯,可让教师一个一个轮流说。其间,主持人还要适时介入,穿针引线,让上课教师回应同伴的想法、建议、意见,引导教师们反思,开展深入对话。

    教学经验传播的困难,有时不亚于课堂经验的创生。把你的东西变为我的,将我的东西变成你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教师间的交流、研讨习惯需要不间断地培育,其中主持人是个关键人物。

    一次主题教研结束后,应该及时总结和反思,以便迁移、举一反三。一般而言,教师可以抓住教研主题或问题、目的,并围绕研究内容(观察点)进行梳理,开展前后教学行为的比较,总结有效教学方法、策略和经验。具体而言,可以抓住教研主题、研究内容进行全面总结,也可以紧扣一两个研究内容进行专题总结,或是针对特别有感触的某个方面进行深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