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新引擎释放新动能还要靠人才

来源:中国教育报发布时间:2017-05-05阅读量:731

    行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    

  每逢假期,国内各大旅游景点的拥挤,让人看清这样一个事实,旅游已成为普通百姓基本的生活方式。巨大的消费需求推动、有利的宏观政策引领、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撑,让旅游产业逆势增长,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业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互联网时代,线上旅游企业竞相涌现,旅游业的服务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消费方式都在发生巨大变革。这要求旅游业人才供给侧也必须进行改革,以使新引擎更好地释放出新动能。

    日前,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课题组,对我国旅游业人才需求与供给现状进行了调研与分析,为全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旅游院校专业设置提出了富有操作性和预警性的建议。

    行业调研:人才供给总量不足,结构性过剩

    据课题组测算,目前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约2000万人,主要集中在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等旅游企业。其中酒店及住宿接待业近700万人,旅行社300多万人,旅游景区300多万人,旅游会展业200多万人,餐饮业350多万人,旅游智业近150万人。

    进一步了解这些旅游企业的人才结构发现,酒店及住宿接待业越来越注重人才的软实力,对管理者的要求重素养、轻学历;饭店业餐饮部门和社会餐饮业,基层管理者大多不具备高等学历,高级人才缺乏,高级技术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尤为缺乏;在会展业集中的京沪穗等大城市,虽然会展人才的高层次比例高于其他行业,但急需大量复合型项目经理人才;旅行社从业人员过去学历层次普遍不高,目前正处于升级阶段;景区业人才流失率较高;旅游智业人才层次相对较高,市场需求大。

    课题组对82家旅游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梳理出旅游企业对职工素质和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和期待。

    总量上,人才供给未能满足人才需求。课题组了解到,大部分旅游企业近三年均有用人计划,对于本科毕业生、高职学生有较大需求。目前的人才供给总量上尚不能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历年企业人才招聘需求数量和大学生应聘数量之间的反差也证明了这一点。

    层次上,本科及以上学历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待提升。课题组了解到,企业中层以上管理者的学历水平大多为本科或专科,一线服务人员中职学历占有较大比例,多数员工的学历层次有待提升。另外,从市场需求层面来看,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需要旅游从业者具有较高文化素养,让游客在身心愉悦的同时感受到更多的文化气息,丰富旅游功能,提高旅游品位。

    结构上,专业与行业的匹配度需要改进。课题组了解到,旅游院校专业设置没有完全对接行业布局与发展需求,没有充分对接旅游产业链及各类业态职业岗位群,旅游专业毕业生整体素质与企业用人需求以及职业岗位要求不匹配,体现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没有对接,毕业生出现结构性供给过剩。

    企业需求:看重职业素养,希望有实践经验

    调研中,企业反映,希望能招到具备综合职业素养的旅游人才。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挑战精神、企业忠诚度、脚踏实地、积极乐观、抗压能力、学习适应能力等都是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其中敬业精神、脚踏实地被认为是企业员工最应该具备的素质。这是由于旅游行业多为一线基层服务岗位,服务质量极大依赖于从业者,员工的职业品行与道德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声誉,因此企业期望员工具备良好的、全面的、综合的职业素养。

    旅游企业需要具有良好融合能力的旅游人才。调研了解到,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语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最为重视的能力。良好的社会能力能使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更具有用武之地,对于旅游从业者来说,能与工作团队成员相互合作、融洽相处,能快速正确地应对问题,积极乐观地处理问题,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与不同性格人群沟通顺畅,都是应该具备的社会能力。

    旅游企业还渴求具备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旅游人才。调研问卷将毕业院校、所学专业、学历、学习成绩、社会实践和实习经历、家庭背景及主要社会关系、学校担任学生干部、在校期间所获的各种证书和奖惩情况、政治面貌、专业知识与技能等10大因素作为企业录用员工时的可能影响因子,请企业排序。企业认为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社会实践和实习经历”“专业知识与技能”。调研数据还显示,绝大部分旅游企业在招聘时,希望员工具备相关行业经历,不但掌握技能,而且能娴熟地应用专业技能。

    院校对策:增设新专业,优化层次结构

    课题组提出,旅游院校要制订专业设置规划,优化专业层次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课题组建议,旅游院校的专业设置规划,除了把酒店与餐饮管理、旅行社与景区管理、会展管理等三大类专业作为重点专业进行布局外,还要结合休闲旅游、生态旅游、主题公园旅游、邮轮游艇旅游、养生健康旅游等新业态、新产品的需求,增设适应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如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咨询策划、主题公园经营与管理、邮轮经济与服务、活动策划与营销管理、房车营地管理、养生养老服务与管理等专业或专业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布局结构。

    课题组希望旅游院校结合人才培养定位,科学合理设置不同层次的旅游专业。本科院校按照旅游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办好或增设旅游管理硕士点甚至博士点,发展研究生教育,同时结合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增设旅游管理类本科新专业或专业方向。高职高专院校增设旅游管理类、餐饮管理与服务类专业,特别要增设旅游企业需求量大的酒店管理、导游服务、旅行社管理、烹饪与餐饮管理等专业,并结合区域发展需要,增设会展策划与管理、景区服务与管理、旅游休闲等新专业。中职院校在办好现有的旅游服务与管理、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会展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基础上,适度增设烹饪、休闲、康体等新专业。旅游院校要推进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管理等专业的中高贯通、中本贯通、专本衔接、本硕衔接等试点改革。

    在培养规模上,课题组建议扩大旅游管理专业硕士规模,扩大本科层次招生规模,满足旅游行业人才层次整体提升的需要;适度控制专科层次招生规模,保证旅游行业基层人才的基本需求;保持中职生现有招生规模,满足区域旅游行业一线服务人员的基本需要。

    课题组提出,旅游院校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重点与旅游资源特色来设置专业。东部地区在办好传统的旅游专业的同时,适应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做好专业层次提升和新老专业结构调整,增设引领产业发展需要的新专业。中部地区要完善专业结构布局,重视传统产业,加快增设满足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专业。西部地区要增设与区域旅游资源相符、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相符的酒店管理、导游、景区、餐饮等传统专业,合理布局旅游专业结构,适度增设相关新专业。

    “互联网+旅游”开辟了旅游专业设置新的领域,课题组建议,旅游院校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和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旅游专业课程,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与旅游职业要求相适应的信息技术素养;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所有专业,以适应旅游行业发展和旅游产业信息化要求。

    旅游业是我国率先与国际接轨的行业,也是与国际交流和合作最密切的行业,国际化的旅游专业人才需求量巨大。因此,课题组希望旅游院校积极引进国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按照国际标准培养适应中外旅游企业需要的国际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