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的综合中学和学分制我们要不要学?

来源:中国教育报发布时间:2017-03-21阅读量:604

    近年来,美国、加拿大基础教育在世界上排名的落后和下滑引起普遍忧虑,并引发了专家们对综合中学改革的探讨。

    基础教育排名落后引起忧虑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CT测试英文、数学、阅读和科学四科,每科均设有基准线。然而,2015ACT年度报告指出,占高中应届毕业生总数59%190多万考生中,仅40%三科或四科达到基准线,而31%一科都未达到。

    再看加拿大,以2013年公布的成人能力国际评估计划为例。读写能力方面,加拿大处于OECD(经合组织)平均水平。数学与计算方面,加拿大低于OECD平均水平,且低端人群比例高于OECD平均水平。

    美国和加拿大为世界公认的先进国家,其基础教育的成绩单令人惊诧。迄今为止,对其基础教育的检讨,集中在师资水平、教学管理、教材深度、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学生努力程度等软性层面。笔者认为,教育制度、课程设置和标准上的不同,更为直接地造成了今日的结果。制度方面,美国和加拿大采用综合中学的单轨制结构,以及初中不设立固定班级、对学生学业实行学分制管理,是影响教育结果的主要原因。

    综合中学难以实现双重功能

    美国和加拿大的中等教育不分流,不设或极少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通中学与职业技术学校合为一体,称为综合中学。

    这里需要澄清一种误解,即以为综合中学培养综合型人才——既有职业技能,又具备大学深造的基础知识与人文修养,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综合中学只是承担了双重任务,它不过是将校际双轨制改为校内双轨制,事实上只是推迟了学生升学与就业的分化时间。

    既然目标是双重的,其课程设置亦具备相应的特点。综合中学的课程种类多,除必修课外,还有多种选修课,而且同一门课分为升学类、应用类、简易类等多个档次,以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

    美国和加拿大等国为何要从双轨制过渡到单轨制?人们期待综合中学具有哪些优势?教育综合化是上世纪中期西方在“教育民主化”思潮中兴起的一项社会运动,其目的在于追求教育的平等。人们认为,将学生分到两类不同学校,接受不同教育,是不公平的,特别是在职业技术学校师资、实力均远逊于普通中学的情况下。另外,将两类学校资源与功能合并在同一个教育机构中,人们希望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机动的选择。

    然而事与愿违。综合中学并非理想的中等教育机构,将各类学生混杂在一起,不可避免地顾此失彼,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首先,为了迁就大多数,升学类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虽然高中阶段开设了很多选修课、精英班、精英分校,引进国际文凭课程(IB)和大学一年级课程(AP)等,然而,升读大学的学生需要更坚实的学业基础,没有一套长期而完整的学业教育体系,这一目标无法实现。故综合中学实际上是让升学类学生为就业类陪绑。

    其次,1618岁的就业类学生已到了学习一两门职业技能,为就业做准备的年龄。但综合中学提供的选修课远远不够,他们需要更有的放矢的职业技术培训。

    事实上,为了多数学生能够拿到毕业文凭,所谓高中毕业,除英文外,其他科目大多只要求初中水平,而且近年来还一再降低标准。即便如此,加拿大和美国近年来仍然有1/51/4的学生辍学,拿不到毕业文凭。

    孩子的成熟分化有早晚,但有大致规律。1315岁的初中学生处于分化的预备阶段,1618岁的高中生已然分化,不能强制性地混在一起。而综合中学硬性将学生的分化推迟到高中毕业后,违反了成长时间表。

    至于教育平等,人群的差异乃客观存在,将平等理解为给不同人群提供相同的教育,或用同样的模式来塑造不同的人,不是科学、客观的态度。事实上,由于未能提供合格的教育,反而阻断了社会中下层向上攀升的阶梯,加剧了贫富分化。

    中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供适合于另一部分学生人生成功的路径,改变千军万马挤大学独木桥的非正常局面。综合中学并非成功经验,不应作为改革方向。

    学分制对低年级学生不利

    学分制与班级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业管理体制。

    中国与东方国家多采用班级制,或称学年制。同一年级学生分成若干班级,修读统一的课程,完成规定的若干学年即可毕业。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班级制是一种建制上的保证,舍此无法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中国学生普遍较努力,学得较扎实,水平较整齐,这不能不归功于班级制。而且,班级制的集体生活对青少年的成长重要而有益,团队合作、榜样、友谊等,对孩子们是宝贵的人生经历与体验。但国内的班级制缺少弹性,对学生的自由发展有很大限制,培养的人才过于模式化,个性得不到彰显与发扬。

    美国和加拿大中学采用学分制,学校提供的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自由选课,修课方式也很灵活。学分制的优势在于把选择权交给学生,百年来西方世界精英的成长和层出不穷的发明创造,学分制是关键性一环。

    然而,学分制并非万能灵药。由于实行全方位的学分制自由选课,班级的设置不再可能,只能实行走班制。学分制对资质优异、自律能力强的学生的成长最为有利,这些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也可以较早修完中学课程,开始大学课程的学习。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情况全然不同。毕竟十几岁的孩子缺乏自律能力;没有班级建制和班主任严格周到的管理,学生在学业和品德方面的放松和散漫可以想象,以致达不到应有的知识文化水准和素养。学校里的反智倾向,抽烟、吸毒和校园欺凌等各种不良风气的蔓延,也很难避免。

    这种管理模式对高年级学生或许可行,但对低年级的孩子则是灾难性的。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分制下优秀人才的自由成长乃至脱颖而出,是以牺牲其他青少年的人生发展和前途为代价的!

    学分制适用于大学,中学采用则需十分谨慎。笔者认为,将班级制从小学延伸至初中,是美国、加拿大扭转其教育颓势的必要举措,选修课可以逐步引入。高中阶段,在实行学分制的同时,强化对学生的管理,亦十分关键。

    新世纪以来,中国教育部一直在高中大力推行学分制,但由于高考制度未变及其他原因,始终未能到位。改变走向极端的应试教育,引入选修课,把一部分选择权还给学生,使现行体制变得更灵活、多样化、人性化,是必要的,但切忌走向另一个极端。尤其初中阶段,不可采用学分制,重蹈北美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