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模式办学是职业院校改革出路

来源:中国教育报发布时间:2016-09-20阅读量:785

        9月3日《中国教育报》报道,北京市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将在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培养下,未来3年以半读半农的形式,学习普通高等职业教育规定的基本课程和农业、农村特色课程。据介绍,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班在教学组织和安排上,采取半农半读、农学交替方式,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共性考核和个性考核相结合,并建立学分银行制度。

        在当前许多职业院校陷入招生困难,培养质量不尽如人意,办学屡屡陷入困境的现实下,不少有识之士开始了职业教育“突围”的思考、探索和尝试,也有部分职业教育院校取得了一定成功。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这个改革对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改革起到了良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为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对于采用多种方式灵活办学,年长的读者并不陌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70年代末期,鉴于当时人才急缺和人才断档的特殊历史现实,为了迅速缓解社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以“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为宗旨,采取过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函授等具有速成救急性质的多种办学模式,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社会相关岗位急缺的人才,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这个创举值得保留、研究和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人才走向社会,人才的紧缺和急需已经不再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多种方式灵活办学的教育运行机制也就不再是重要的办学模式,而被认为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权宜之计”,逐渐“靠边站”甚至取消了。

        但是,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其教育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和生产劳动密切相关,需要接受教育者有很大一部分是已经成年的岗位劳动者。这种特点决定了多种方式灵活办学仍然应该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有效办学模式,而且应该是每一所职业院校办学机制的必要组成部分。让劳动者不脱产,搞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半牧半读、半渔半读、半养殖半读等,学习内容与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相关,通过广播、函授、网络、课堂、实地多种形式学习,是保证学员学习质量,提高学员学习效率,方便学员从事生产经营,提高生产经营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经济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良好办学模式。

        当前,由于办学理念的局限、客观条件的缺乏、地方政府政策不到位等原因,多地职业院校教学仍然沿袭着普教模式。教学活动主要在校园围墙内的课堂上举行,授课照本宣科,接受教育者基本上是未成年人,学生的劳动实习严重不足或干脆流于形式,服务社会的功能严重缺乏,造成职业院校在社会的影响力小,信用度低,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明显,以至于学校陷入招生难、学生培养质量低、学生毕业出路狭窄等生存窘境。而从事工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由于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欠缺,深感应对现代化生产经营需求力不从心,普遍需要接受“再教育”和“继续教育”,但是苦于求学无门,同样陷入窘境。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所有的中高等职业院校像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一样采取多种方式灵活办学的机制就势在必行了。这绝不是倒退与“复辟”,而是新形势、新需要带来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新发展。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在这个新模式的推广中注重以下几点:

        职业院校领导和教职员工应该经常性地、全程参与社会上相关领域的生产活动,了解生产一线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需求,拓展多渠道的教育与授课方式,使得职业院校教学既有课堂授课,又能根据社会实际和学员需求开设函授教学、广播教学、电视教学、互联网教学、音频视频资料教学、生产场所实地教学等,使远程授课和实践授课成为职业院校教学方式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和自身意愿,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有升学愿望的青少年,可以偏重理论知识和系统文化课教学,满足其获得高学历,升学深造的要求;对于生产经营劳动者学以致用的合理要求,可以在进行必要的知识教学的同时,遵循灵活学时、灵活学制的原则,以技能培训为主,为其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紧急输血”,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职业院校应积极争取和有效借助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宏观政策,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在面临师资、教学设备与实践设备不足的问题时,以互利互惠为原则,积极争取当地工业、商业、农业、林业、水产养殖、园艺、科研院所、电教馆等部门和乡镇农技站,以及当地农业生产领域的专业户、“土专家”等的支持,让他们的人成为职教师资来源,使他们的生产经营场所成为学员可以借助的实习设备和实习场地,使一切能够借助的校外有利因素成为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作者:李青山,单位: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