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下,如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发布时间:2016-04-07阅读量:1121

“新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发表的一组文章中。它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由此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具有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的特点。近年来,这一概念多次出现在我国高层领导人的讲话中,但发展新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尚属首次。

发展新经济是适应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今年3月16日,李克强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提问时表示,新经济的覆盖面很广泛、内涵很丰富,它涉及一、二、三产业,不仅仅是指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以及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和新业态,也包括工业当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等,还涉及一产当中有利于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股份合作社,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由此可见,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的新经济,已经超越了这一概念最初的范畴,而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阔的范围。

在日前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是遵循新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也可以为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创造必要和有利条件。他说,现在,我国每年有700多万大学生和500多万中职学生毕业,要营造鼓励创业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创造大量适合他们的就业岗位,促进新经济健康发展。

对于新经济,山西财经大学教授杨俊青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当前我国新经济主要有四方面的特点。第一,我国经济还处于三期叠加阶段,即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第二,新经济与经济新常态有一些相似处,即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第三,今后五年,我国还将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阶段,“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提出要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第四,新经济意味着在开展经济工作时,必须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表示,新经济之新,在于培育新动能,改造升级传统动能。“一方面,传统产业要转型升级,提高生命力,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要通过创业创新,激发产业生命力和持续动力。”

新业态带来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

正如李克强所言,现在我国新经济的初步形态已经形成,对就业的支撑更是超出预期。“只要我们对新经济充满信心,就会对中国经济未来充满信心!”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比“十二五”就业目标多了500万人。要实现更多的就业目标,一个成熟和有潜力的就业环境必不可少。

“新经济基于创新、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就业方式也日趋灵活。”郑东亮表示,“以互联网为主的就业模式,会使消费者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更好的选择和兼顾方式。而且,很多劳动者有了更充分的兼职机会,有了更多挣钱的途径。从现在来看,这种就业方式也大大提高了劳动者,尤其是频繁使用互联网的年轻人的就业潜力。”

“供给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等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在新经济下,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将加速推进。杨俊青认为,国家在化解产能过程中,短期内或许会有一个就业的阵痛期,但从长远来看,经济结构的调整最终将会扩大就业。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在于提高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而效益提升与扩大就业之间存在相互协调的关系。一方面,国家提出实行供给侧改革,意味着需要生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端产品,减少过剩的中低端产品。这也对劳动者提出了要求,需要劳动者提高相应素质。因此,短期内,一些传统行业的人员可能会面临失业的风险。另一方面,生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更多产品,本质上要求要提高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吸纳更多人就业。在这个前提下,创新将成为提高生产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就业面会越来越宽,整个社会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杨俊青说。

强化培训适应新的就业岗位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就业。同时还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提高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

郑东亮表示,完善就业服务,始终是人社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想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必须要保持就业稳定。这也要求人社部门出台配套政策,利用互联网平台,有力支持新的行业扩大就业规模,增加更多生产性和生活服务类的岗位。”

杨俊青表示,在新经济下,可以通过城镇化与工业化相协调,在互动中扩大就业。“在政府完善基础设施、最大化公共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形成相应的产业集群,这样就能产生文化、体育、卫生等产业的需求,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互动扩大就业。”

2016年初,李克强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时强调,本届政府之所以选择这个时机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去产能”,主要与新动能的培育形成有关。在化解过剩产能中,稳妥做好职工安置,也成为人社部门必须要完成的艰巨任务。

“从制度上,要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社保制度,推进完善就业人才市场的建设,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对于职工的安置,既可以在企业内部分流,也可以通过相应的培训、创业引领,让他们重新在新岗位上实现就业。”郑东亮说。

杨俊青认为,培训是在国家解决结构性矛盾之后,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职业劳动者培训的一种必要手段。“要加强重点人群的就业培训,包括农民工培训、应届大学生培训和再就业职工的培训。对培训者来说,要转变就业观念,主动学习一些新兴行业的技能和知识,从而适应新经济对就业岗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