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创新职教模式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来源:发布时间:2012-03-16阅读量:707

新余市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迅速崛起,特别是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日趋旺盛。为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新余市职业教育在整合职教资源、构建办学主体多元格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工夫,提高办学质量,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服务产业发展。

创建办学主体多元格局 形成校企深度融合机制

为保持职业教育旺盛的生命力,必须走多元办学主体之路。一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企业为学生提供学徒岗位、经费资助、双师型教师、就业岗位等;学校为企业培养合格员工,输送技能型人才,承担科研项目,开发新产品等;校企有机统一,互惠共赢。例如:江西太阳能职业技术学院与瑞晶太阳能公司紧密合作办学,开办了2个瑞晶班120名学生的订单培养,推动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二是企业租赁学校专业。由企业出资到学校开办专业,企业派师傅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学校提供教学场所,负责管理学生,其他均由企业承担。赣西学院服装专业的实训设施由雅戈尔集团、杉杉西服集团等知名服装企业提供,实行全真模拟实训,企业安排师傅到学校指导,设立企业家大讲堂,学生毕业直接上岗,成为合格的劳动者或创业者,连续就业率达95%,满足了企业用人需求。三是大型企业自办职校。采取政府、企业两条线双主体办学模式,由政府办学、企业资助,形成良性发展局面。赛维LDK公司拟自办职业学校,为本企业培训员工和培养技术人才。四是学校兴办加工企业。一方面校办企业可提供实训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企业利润反哺学校,促进校企共存共荣。渝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兴办了2个加工企业,部分学生可直接进入该企业实训和就业。江西康展汽车科技学校自办3个汽车修配厂,使学生学习有课堂,实习有岗位,就业有保障。

整合职业教育资源 构建集约化办学机制

依托职业教育园区成立新余市职业教育集团,实行整体包装,聚能成势,提升职业教育办学综合效应。一是整合资源,提升实力。开展清查整顿,整合规模小、基础弱、效益差的职业学校,从原有的53所职业教育机构现已整合为16所。二是优化专业,突出特色。引导学校加强光伏、新材料、物流等专业建设,突出专业特色,提高专业设备、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率。新余市康展汽车驾驶学校依托产业办学,2009年整体收购新世纪中专学校,兼并新余市工业科技学校,实现专业优化、突出专业特色。三是规范办学、提高效益。新余职业教育集团实行统一招生宣传、统一教材开发、统一教师培训、统一实习实训、统一就业信息等,构建生源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成果链,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学效益。四是政策保障,扶优扶强。市财政每年100万元为职业院校贷款贴息,支持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就读本地职业院校实行财政补贴每生每年1300元,职业院校退城进职教园区土地置换所得资金全部返还用于新校区建设。

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已遴选5所职业院校对接新钢公司、赛维LDK公司、瑞晶太阳能公司、赣锋锂业等企业开展学徒制试点。一是政府统筹。统筹分散在教育、人保、工信等部门的职业教育资源与技能培训,使职业教育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统筹企业用工岗位,及时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安排学生学徒岗位,提升学校服务能力,有效满足学生对学徒岗位的需求。二是双主体办学。通过补助企业、补贴师傅,设立兼职教师基金,校企共创共享科研成果、图书资料等资源,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政府统筹、行业参与、企业主体、学校主办的新机制,探索基地共建、师资互聘、教学计划大纲共同完成的双主体办学模式。三是校企紧密合作。根据企业岗位需要,灵活安排学生学习方式,试行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籍管理制度,以满足企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改革传统“2+1”学制,实行学生第1年在校学理论,第2 年理论学习与实训相结合,第3年到岗学徒的教学模式。围绕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探索建立针对岗位群需求、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构建招生与招工互通、上课与上岗融合、毕业与就业一体机制,推进校企深度合作。